焦点速递!广西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
【资料图】
广西新闻网南宁5月17日讯(记者 蒋涛)5月17日下午,广西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会上介绍了广西从六大方面来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了不俗成绩,不断筑牢了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蒋涛 摄
据介绍,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在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知高等植物9494种,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同时,广西是白头叶猴、猫儿山林蛙等18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的全球仅有分布地,也是中国候鸟向澳大利亚、日本迁飞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自治区印发实施了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管理办法等。
此外,广西积极开展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德保苏铁、膝柄木等极小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开展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机制,常规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开展“清风”“亮剑”“国门利剑”专项行动,打击破坏森林、野生动物资源、古树名木等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
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红树林面积达9330公顷,涠洲岛附近监测到布氏鲸两个批次就有52头次,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超过300 多头,东黑冠长臂猿的物种数量由3群发展到了5群35头,濒危物种白头叶猴数量现已恢复到1400多只。另外,还发现了桂北琴蛙、才劳桂墨斗鱼、琼楠等多个新物种和新纪录。
广西白头叶猴保护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 100+全球典型案例”。猫儿山、山口红树林等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首次实现膝柄木野外回归种植,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难题,成功开展资源冷杉、元宝山冷杉、蒜头果、苏铁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及中华穿山甲、冠斑犀鸟、鳄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外放回归工作,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种群恢复积累了经验。
目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